以下是Nikon家的用語。。。。。。。
NIKON在2000年公佈的24-85mm 1:2.8-4 D,具有1/2倍率的微距功能(Macro)更是切合我的需要,開賣不久就進了這支。在那個年代,剛好是銀鹽單眼相機的末代,數位單眼相機浪潮正要開始…………. 這支24-85鏡頭在傳統底片機上的表現,真的很棒。剛好是標準廣角旅遊鏡的焦段範圍。f2.8起跳的光圈,望遠端f4,很難得,直至今日,很多攝影前輩尚稱這支為:標準焦段小三元鏡。在經過APS size DSLR的時代,焦段變成不夠廣,廣角優勢不再,出勤優先度就排在很後面了。直至全片福 DSLR入手後,它又有了春天,重新獲得主人的青睞~~~
在室內,尤其是只開日光燈的環境,家庭室內攝影通常會需要閃光燈來獲得足夠的安全快門。D700的高ISO條件下的表現,剛好正適合不能(不宜)打閃燈的場合。以下這張,除縮圖外,是完全沒後製的JPG直出圖,為的是看鏡頭的發色,還有在高ISO下的顏色動態。
這是相片資料(部分),可以看圈起來的部分,未用閃燈的日光燈室內環境,要獲得1/50秒快門(手動安全快門算法,約略等於焦長數值分之一秒),在f4的條件下,ISO值要開到6400。原圖在ISO6400時,顏色動態範圍還很棒,APS size系統(D300和D90這類DSLR)無法趕上,這是高ISO躁點之外的吸引人之處。
我們家的貓小姐,陳子貓。動態範圍夠的話,拉曲線調色階這類簡單後製,就可以輕易完成,佐料稍許,顏色也不會怪怪假假的。
後記,有點歷史的故事與記憶:這支24-85鏡頭,沒有搭配ED鏡片,所以發色比較平淡一些,不過用了兩片非球面鏡片,形變控制和邊緣畫質是OK的。在2005年之前,靠他的方便性和畫質的平衡點,跟隨我國內外征戰,拍了很多重要的資料與記憶,用的是Kodak E100 VS正片。從開始接觸數位單眼之後(第一台是Nikon D100),因為等同焦長需要X1.5之後,36mm起跳的焦段變得很尷尬,必須補一支12-24 f4的DX鏡來拍景,在戶外換鏡頭真是一件慘事。後來SIGMA出了17-70 mm 1:2.8-4.5 全焦段Marco鏡,才得以免去戶外常換鏡頭的痛苦。喜歡拍植物與生態的朋友,預算有考量的話,我都會介紹APS size系統,搭配SIGMA 17-70mm,因為便宜好用,但這支鏡頭有罩門,在廣角端的四周畫質很慘,縮光圈也沒啥用,畫質最好的焦段是在60mm左右,而且很棒,直逼定焦鏡。